紧锣密鼓地筹备着。11月17日,基地内整齐排列着毛瑟98K步枪、MP40冲锋枪等二战经典武器,崭新的军装在阳光下泛着微光。一旦交换成功,这些装备将迅速武装起归来的德国士兵。古德里安亲自检查着每一件武器,确保性能万无一失:“这些武器将是我们重建国防的根基。”
在这三天里,尽管暂停了军事扩张,但德国的积分获取并未停滞。每秒1积分的稳定进账,加上占领区土地带来的持续收益,让德国在谈判桌上更有底气。然而,为筹备谈判物资、加强战俘营安保等工作,三天内共消耗了500积分。截至11月17日晚,德国总积分最终定格在346900点 ,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外交与军事博弈,正蓄势待发。
第二十五章 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:新时代的发展蓝图
第三节 战俘赎回:以资源换归途
1945年11月18日清晨,柏林的天空被厚重的云层笼罩,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拍打着临时政府大楼的玻璃幕墙。汉斯站在统帅部作战室巨大的地图前,目光紧锁着标注在苏联与西欧地区密密麻麻的战俘营坐标。根据情报部门的精确统计,苏联境内关押着约300万德军战俘,他们中的大多数被送往西伯利亚的矿场、林场,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;而英美等盟军阵营俘虏的约175万德军,则分散在法国、英国及美国本土的数十个营地。这些数字如沉重的石块,压在每个德国人心头,也成为汉斯必须破解的战略难题。
"先生们,每一名战俘都是德国未来的希望。"汉斯转身面对围坐在会议桌旁的内阁成员,指节重重叩击桌面,"我们要用一切手段,将他们带回家。"统帅部会议室内,全息投影闪烁着幽蓝的光芒,实时更新的积分数据与占领区地图交织呈现。此刻,德国总积分约为34.69万点,占领区域面积达[X]平方公里,120个师的部队依托交通枢纽与资源产地构建起稳固防线,但这些冰冷的数字远不及同胞的性命重要。
战略资源部部长卡尔·施密特推了推金丝眼镜,展开手中的物资清单:"若要打动苏联与盟军,基础生活物资是最佳筹码。西伯利亚的严寒需要高热量食物,而英美更看重医药资源。"经过连夜测算,最终敲定以800吨面粉、300吨肉类罐头和100吨医用药品作为首批交换物资。但这意味着要消耗1.8万积分,相当于鲁尔区三天的工业产出。当施密特报出数字时,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——这些积分本可用于兑换新型坦克的生产线,但汉斯没有丝毫犹豫:"立即执行,资金缺口从贸易收益中填补。"
11月18日下午,德国通过瑞士红十字会向苏联、美国、英国发出正式谈判邀约。情报安全总局的特工们早己渗透至各个战俘营周边。在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中,特工伪装成伐木工,用微型摄像机记录下德军战俘在零下30度环境中徒手伐木的画面;在英国的威尔特郡,化身为农场帮工的情报人员,则悄悄拍摄下部分营地拥挤的居住环境。这些影像资料被剪辑成短片,通过中立国媒体传播,瞬间在国际舆论场掀起波澜。《日内瓦公约》的条款被反复提及,各国反战组织纷纷发声,要求改善战俘待遇,为德国的谈判增加了重要筹码。
谈判桌前的博弈比预想中更加激烈。11月19日,在柏林郊外的万湖会议旧址,德国代表与美苏等国展开首轮磋商。苏联代表安德烈·维辛斯基态度强硬:"德国必须开放西里西亚的煤矿开采权,否则免谈。"美方代表则紧盯德国在非洲的矿产贸易线路。德国首席谈判官奥托·布劳恩不慌不忙地播放了精心准备的视频:德国本土的难民营里,归国战俘与家人相拥而泣;新建的工厂中,退伍士兵正接受职业培训。"我们能提供物资,但绝不损害主权。"布劳恩将物资清单推向前方,"每10吨面粉、4吨罐头、1吨药品,交换100名战俘,分批次交付。"
与此同时,军事重建局在国内展开紧张筹备。~5¨2,s′h?u.c*h,e^n¨g`.+c`o′m¨20个师的部队分散至莱比锡、德累斯顿等城市,征用废弃的厂房改建成临时安置营地。古德里安亲自前往莱比锡检查工作,看着士兵们将成捆的毛毯、崭新的制服搬入营房,他叮嘱道:"这些兄弟经历了地狱,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温度。"医疗部门紧急抽调500名医生、2000名护士组成专项医疗队,针对战俘可能出现的冻伤、营养不良等病症进行集中培训。
11月20日凌晨,经过36小时的拉锯战,谈判终于取得突破。德国以首批物资换回1.2万名战俘,其中8000人来自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