们就不用低空突防了吧?”老周没有回答,只是将扳手攥得更紧——每个一线官兵,都在盼望着更强大的装备。在士兵们的日记本里,常常出现这样的文字:“今天又有一架轰炸机没回来,如果我们有隐身轰炸机,是不是就能减少牺牲?”“真希望能亲眼看到新战鹰,那样我们的腰杆就能挺得更首。”
当第一架原型机缓缓驶出总装车间时,整个工厂陷入沸腾。贵华润抚摸着机身上流畅的隐身外形,指尖感受着吸波材料特有的磨砂质感。试飞那天,跑道边挤满了自发前来的工人和科研人员,他们裹着军大衣,跺着脚驱赶严寒,眼睛却一刻也不离开跑道上的战机。随着发动机的轰鸣,战机如离弦之箭冲向云霄。当监控屏幕显示它成功突破2马赫音速,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,许多人激动得抱头痛哭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颤抖着举起相机,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武器系统的测试。在西北靶场,新型轰炸机连续发射12枚巡航导弹,全部精准命中3000公里外的目标。观察员通过望远镜看到靶标被摧毁的瞬间,激动地对着对讲机大喊:“我们做到了!我们有了真正的战略打击力量!”现场的科研人员相拥而泣,有人拿出珍藏的白酒,在寒风中碰杯庆祝。
当新型轰炸机的模糊影像出现在西方情报机构的分析报告中,整个世界为之震动。五角大楼紧急召开闭门会议,情报官展示的卫星照片上,轰炸机巨大的翼展占据了半个屏幕。“根据我们的推测,”他的声音带着罕见的紧张,“这款轰炸机的航程超过12000公里,载弹量是现役型号的三倍!”在国际舆论场,各种猜测甚嚣尘上。俄罗斯军事专家在《红星报》撰文:“这标志着东方大国真正具备了全球打击能力。”某欧洲智库的报告则忧心忡忡:“这种战略威慑力量的平衡己被打破,世界格局将重新洗牌。”
在研发团队的荣誉室里,陈列着无数感人的故事。展柜中,一本布满焦痕的笔记本记录着工程师赵阳的最后时刻——在一次爆炸事故中,他用身体护住了关键数据,自己却被气浪掀飞,再也没有醒来。墙上挂着试飞员陈昊的照片,他在发动机空中停车的情况下,凭借高超技艺成功迫降,却因此落下终身残疾。还有一张泛黄的家书,是科研人员张伟在孩子出生时写给妻子的:“等新轰炸机上天,爸爸就回来抱你。”但他最终倒在了实验室的工作台前,再也没能兑现这个承诺。
贵华润的办公桌上,始终放着一张泛黄的合影。照片里,一群年轻人站在简陋的实验室前,脸上带着青涩的笑容——这些人中,有的己经永远留在了研发岗位上。每当感到疲惫时,他就会看着照片轻声说:“放心,我们一定会让战鹰飞向蓝天。”
当新型轰炸机正式列装部队的那天,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。空军司令李云龙亲自为机长佩戴勋章,在庄严的授旗仪式上,他的声音铿锵有力:“从今天起,我们不仅有了捍卫和平的利剑,更有了震慑敌人的底气!”战机滑向跑道的瞬间,阳光洒在机身上,折射出耀眼的光芒,机翼下挂载的巡航导弹泛着冷峻的金属光泽。观礼台上,白发苍苍的科研人员们擦拭着泪水,他们知道,这架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战鹰,将带着逝去者的遗愿,守护祖国的万里长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