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与兵源的双重保障
隐秘商线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从上海黑市购得的美式绷带、盘尼西林,通过洪泽湖线源源不断运抵;国统区支援的汉阳造步枪、手榴弹,则经鲁南线秘密转运。杜承渊特意调拨三成物资用于新兵装备,兵工厂也开足马力,将回收的废铁重新熔铸,赶制刺刀、子弹。
为了确保商线安全,杜承渊在沿线设立了多层防御体系。在洪泽湖沿岸,渔民们组成水上侦查队,一旦发现可疑船只,立即通过燃放烟花、敲击铜锣传递信号。鲁南山区则由八路军游击队负责巡逻,他们在山道上设置暗哨,用特殊的标记指示安全路线。
然而,日军很快察觉到了异常。4月初,一架日军侦察机在永城县上空盘旋,发现了大规模人员聚集的痕迹。当晚,杜承渊的指挥部就截获了加密电报:“徐州西北疑似增兵,即刻侦查。”他当机立断,下令所有募兵小队暂停行动,新兵分散至周边村庄隐蔽。
为迷惑日军,杜承渊上演了一出“空城计”。他让部分新兵穿着军装,在废弃营地生火做饭、搭建假工事,故意让日军间谍看到。同时,真正的募兵主力化整为零,以五到十人为一组,沿着乡间小道继续招募。在鹿邑县,一名伪装成算命先生的队员,通过暗语联络,三天内就招募到六十余名会武术的青壮年。
西、暗流涌动:日军的阴谋与反制
日军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在作战会议上甩出情报照片,怒拍桌案:“支那人竟敢在我们眼皮底下招兵!命令情报课彻查,必要时动用特种部队!”很快,一支由50名特工组成的“雄鹰特别行动队”潜入豫东,他们伪装成难民、商人,携带电台与毒气弹,企图破坏募兵点并刺杀关键人物。
杜承渊的情报网络迅速运转。鸽哨队队员小王在亳州茶馆听到两名“商人”交谈时的日语口音,立即将消息传回。当晚,杜承渊调集一个加强连设伏,成功击毙30名特工,缴获了详细的破坏计划。但危机并未解除,日军开始对豫东地区进行大规模清乡,每到一村便烧杀抢掠,企图断绝募兵来源。
面对困境,杜承渊决定改变策略。他与八路军鲁南游击队合作,将募兵点转移至山区深处,由游击队负责外围警戒。同时,发动当地百姓组成“保乡队”,一旦发现日军动向,立即通过敲锣、放狼烟等方式传递消息。在一次行动中,保乡队员提前预警,使得正在睢县募兵的小队及时转移,避免了一场损失。
五、特殊训练:打造铁血之师
随着新兵数量不断增加,杜承渊意识到,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。他专门设立了多个训练营地,根据新兵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。
在狙击训练营,来自山区的新兵们展现出惊人的天赋。他们熟悉地形,善于隐蔽,经过老兵的指导,射击技术突飞猛进。教练老周教他们如何利用风向、光线影响调整射击角度:“打枪不是死瞄,要像山里的猎手一样,摸清猎物的习性。”一个月后,这些新兵就能在200米外精准击中硬币大小的目标。
水上训练基地设在微山湖,会游泳的新兵们在这里接受严格的水上作战训练。他们学习驾驶各种船只,进行水中格斗、潜水爆破等项目。训练中,新兵们需要在冰冷的湖水中潜伏数小时,只为了掌握突然袭击的技巧。有人因为寒冷和疲惫想要放弃,教官便会大声呵斥:“想想湖里的乡亲们,被鬼子的船打死的时候,可没有放弃的机会!”
对于普通步兵,杜承渊引入了“实战模拟训练法”。他在训练场设置了逼真的模拟战场,有假的日军碉堡、战壕,甚至安排部分老兵扮演日军。新兵们在模拟战斗中学习如何配合、如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。每一场模拟战后,都会进行详细的复盘,分析问题所在。
六、后勤保障:筑牢战争根基
随着部队规模扩大,后勤保障成为重中之重。杜承渊对后勤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和扩充。
在粮食供应方面,他不仅依靠商线运输,还发动百姓开展屯田运动。在徐州西北的荒地、滩涂上,士兵和百姓一起开垦土地,种植红薯、玉米等高产作物。同时,建立了多个大型粮仓,采用科学的储存方法,防止粮食霉变。为了保证粮食运输,组建了专门的运输团,配备了大量的马车、牛车,还在重要路段设立了粮草中转站。
被服厂也进行了扩建,招募了大量的裁缝和纺织女工。她们日夜赶工,制作军装、棉被等物资。为了解决布料短缺的问题,杜承渊鼓励百姓捐赠旧衣物,进行回收再利用。兵工厂则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,除了生产常规武器弹药,还尝试仿制一些先进的武器。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