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看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一起看文学 > 铁血商城:穿越1937 > 第十一章:暗潮织网与疆土纵横

第十一章:暗潮织网与疆土纵横

”表叔看着金条,喉结动了动,推了推眼镜:“有了这些,再加上我在市政建筑厅运作人事调动文件,收编之事能成大半。但最关键的,还是要让守备司令部点头。”

接下来的日子,表叔频繁出入徐州守备司令部。他先是以市政建设需要地方武装协助为由,在军政联席会议上提出整编乡镇保安团的议题,又私下拜访守备司令部参谋长吴振国。吴振国书房内,表叔将一尊从古董店高价收购的明代官窑瓷器推到对方眼前:“吴参座,这物件搁在我那也是蒙尘,不如给您添个雅趣。铜山北部的保安团确实该整顿整顿,若能统一收编,日后剿匪抗日都方便。”吴振国轻抚着瓷器,沉吟不语。

杜承渊也没闲着,他通过“洋人商贸行”的渠道,给守备司令部的其他军官送去了紧缺的药品和进口香烟。他还特意安排人摸清了副司令周显文的喜好——这位司令痴迷京戏,杜承渊便花大价钱从上海请来名角,在周显文的私宅唱堂会,席间又送上价值不菲的翡翠烟嘴。

在多方运作下,徐州守备司令部终于松口。但他们提出条件:收编后的保安团必须接受司令部的“监督”,且每月要上缴部分物资。杜承渊咬咬牙答应下来,在他看来,这不过是迈向更大目标的阶段性妥协。

收编的消息传出前,七个乡镇暗流涌动。杜承渊的情报人员早己渗透进各个保安团。黄集镇保安团内,士兵们私下传阅着揭露团长李明克扣军饷、走私鸦片的证据;柳新镇保安团中,杜承渊派人联络上对现状不满的副团长,承诺收编后给予更高职位和待遇;刘集镇则传出消息,称抗日救国军将为士兵发放新式武器。

当徐州守备司令部的收编令正式下达时,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。交接仪式选在郑集镇的校场上,天空阴沉,秋风裹挟着沙尘。原保安团的士兵们列队站好,看着杜承渊的部队军容严整地开进场地。杜承渊身着笔挺的军装,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,身后是崭新的“抗日救国军保安三团”军旗。

“从今日起,刘集镇、黄集镇、柳新镇、郑集镇、马坡镇等七个乡镇的兄弟们,都是抗日救国军的一员!”杜承渊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响彻全场,“我们有充足的弹药,有稳定的饷银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有共同的目标——把鬼子赶出中国!”台下,士兵们的目光从最初的忐忑,渐渐变得坚定。

此后,杜承渊在七个乡镇同时展开大规模招募。刘集镇的戏台上,乡绅们亲自登台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;黄集镇的集市里,抗日救国军的士兵们现场演示新式武器的威力;马坡镇的祠堂前,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军粮分给前来报名的百姓。

夜幕降临时,杜承渊在新设立的指挥部展开最新绘制的地图。蓝色区域己从郑集延伸至运河西岸,像一片正在扩张的海洋。他打开系统界面:

当前时间:23:59:00

余额:172,650元

每日收益:每秒5元

部队构成:系统士兵3000人,本土士兵4137人,德械军官60人,技术人员(含铁匠、化学人才)80人

部队编制:2个步兵团、1个炮兵团、1个独立营、保安三团(下辖七个乡镇安保力量)

重要行动:完成七个乡镇保安团收编,开展大规模技术人才整合,启动兵工厂筹备计划

随着倒计时归零,43,200元收益到账,余额升至215,850元。杜承渊望着地图上新增的标记,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,显得格外高大。远处,运河西岸的乡镇方向传来零星的犬吠声,在寂静的夜里回荡,而各个乡镇的招募点依然灯火通明,仿佛预示着这片新纳入的土地,即将在抗日的浪潮中,书写新的传奇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