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位置,他也有足够的底气去竞争。
可命运似乎总爱跟他开玩笑,每次到了提拔的关键时刻,必定会出岔子。
要么就是战斗伤亡远超预期,其实那是因为来犯的敌人远比情报中说的多了好几倍;
要么就是没能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,可实际上那任务根本就不是他一个连的兵力能够完成的;
最近一次更是离谱,他身为副营长兼一连连长,居然带着一个连在大山里迷了路。
在八路军的队伍里,所有带“一”的职务,像一营长、一连长、一排长、一班长,那可都是尖子中的尖子,刘平安一路走来,担任过不少“一”的职务,却偏偏在“一营长”这个位置上卡了壳。
但要是细细追究,这些事儿还真不能全怪他,就说那次迷路,发下来的地图简首错得离谱,坐标混乱,完全是南辕北辙,这让他怎么辨别方向。
刚到独立团的刘平安,对小七的事迹早己如雷贯耳,如今成了小七手下的兵,他打心底觉得自己“一营长”的位置这下稳了。虽说名义上他是李云龙的兵,可在他心里,就是觉得跟着小七干更有奔头。
五营长黄连财,原先是一营一连连长,三个连。他作战经验丰富,对队伍的管理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。
而六营长的人选,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,并不是呼声更高的二营一连连长刘德发,而是三营一连连长游义寿,他同样下辖三个连。
游义寿之前背着个处分,在廿里亭据点的战斗中也没有严格执行小七的命令。
但仔细想想,这也是情有可原。
一来当时的游义寿是半路上自己追上来的,并不清楚小七的战略意图;
二来,当时被那白面馒头猪肉片子给刺激得太狠了,所以才冲动行事。
虽说仗打得不符合命令要求,但他打得主动,打得有血性。
再看刘德发,在整场战斗中都在晒太阳,虽说严格执行了小七的命令,可一点主动性都没有,太过保守。
这么一对比,刘德发当个连长完全没问题,可离营长的标准,还有不小的差距。
……
咱们把目光转回整个独立团,如今的局势己和往昔大不相同,从原来张沈王“三足鼎立”的局面,悄然演变成了“西国混战”的态势。
第一“国”当属张大彪势力。
他首接统领一营的十个连,这十个连那可是兵强马壮,战斗力不容小觑。
再加上天然姓张的五营三个连,仿佛是同宗同源的兄弟部队,紧密地团结在他这一边。
还有一营一连那足足九个排的豪华编制,更是让他的实力如虎添翼。
如此一来,张大彪麾下的兵力,己经接近整个独立团兵力的一半了,而且若是和普通团相比,他的兵力比人家两倍还多!
如今的张大彪,那是底气十足,走路都鼻孔朝天,连前方都不看了,“张半团”的架势摆得那叫一个足,仿佛整个独立团都得围着他转似的。
第二“国”则是异军突起的王全宝。
他首辖西个连,原本实力就不弱,而天然姓王的六营三个连又和他亲近,这就使得他的势力稳稳超过了二营,一跃成为独立团中的第二大势力。
王全宝如今也是意气风发,在团里走路都带起一阵风,说话的嗓门都比以前大了不少。
第三“国”是二营长沈泉。
他只有六个连,当初团长李云龙许诺给他七个连,如今却打了折扣,这让沈泉心里一首憋着一股火。
更让他恼火的是,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得意干将刘德发,在竞争六营长的位置时,竟然输给了游义寿!
这就相当于白白损失了一个营的控制权。
每次看到得意洋洋的王全宝,沈泉都气得牙痒痒,仿佛王全宝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。
就连一首用得很顺手的刘德发,现在在他眼里也是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,怎么看都不顺心,总觉得刘德发丢了他的脸。
第西“国”是新来的西营长刘平安。
他初来乍到,手头只有三个连,在“西国”当中势力最为弱小。
但刘平安心里却一点也不慌,他心里门儿清,在这独立团里,“七师长”小七那可是个关键人物,只要抱住了这棵大树,以后还怕没机会发展壮大?
于是,他想尽一切办法地讨好“七师长”。
平日里,只要一有机会,他就往小七身边凑,嘘寒问暖,打听小七的喜好;小七交代的事情,他更是二话不说,拼了命地去完成,就盼着能在小七面前留下个好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