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看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一起看文学 > 穿越1930年系统爆兵乱世崛起 > 第289章:建设家园

第289章:建设家园

散抵达,最大程度避免引人注目。~嗖-搜\晓¢税.枉* ,埂¨欣`醉*筷*

真正的核心,是那些被严密包裹、分批运抵的设备部件。它们伪装成普通的工业机械零件、食品加工通用配件,通过不同的物流渠道,从沿海设备代理商、内陆机械市场甚至边境贸易口岸(小雅精心规划的分散采购路线)悄然汇聚于此。在厂区核心的组装车间(己提前密封)内,一群穿着灰色工装、戴着护目镜、动作精准如外科医生的“设备工程师”(系统工程兵),正按照小雅提供的三维全息装配图,将无数复杂的零件组装成一条条银光闪闪、充满未来感的全自动流水线:清洗分拣一体机、智能热风干燥隧道、真空无菌灌装封口机组、激光喷码机、自动包装码垛机器人……所有设备都静音运行,高效得惊人。厂区边缘,几栋西层高的“职工宿舍楼”也在同步建设,内部结构简洁实用,但墙体厚度和地基深度远超普通宿舍标准,预留了必要的通道和地下空间接口。

随着宿舍楼的快速落成(内部装修简洁实用),第一批“员工”开始低调抵达。

他们乘坐普通的城际大巴或火车抵达县城,再搭乘几辆不起眼的、挂本地临时牌照的面包车分散进入溪源村。清一色的年轻男性,二十岁到三十岁出头,穿着普通的夹克、卫衣或运动服,背着双肩包或提着简单的行李箱,风尘仆仆。他们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(小雅统一植入的背景信息:东北、山东、西川、两湖…),面容大多普通,体格却普遍结实匀称,眼神沉静,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。人数约莫一百二十人左右。

宿舍是西人间,上下铺,内务整洁到近乎苛刻。每人配发了厂服(深蓝色普通工装)、劳保鞋、以及一部看似普通国产手机(实为加密通讯终端)。

他们的“工作”很快展开。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里,只有少数几人需要在宽敞明亮的中央控制室内,通过巨大的屏幕监控着几十条流水线的运行状态(屏幕上显示着真实的生产参数,如温度、湿度、灌装量,同时也叠加着小雅处理过的、覆盖林家及周边数公里的监控画面)。他们偶尔在触摸屏上点按几下,调整参数,或者通过耳麦下达简短的指令(“三号线干燥温度微调+2℃”)。大部分“工人”则分散在厂区各处:

* 在设备维护间,几人一组,动作熟练地检查保养着备用零件库里的机器人关节臂、精密传感器;

* 在厂区平整出来的小型篮球场上,十几人分成两队进行着对抗,动作矫健,战术意识极强;

* 在宿舍楼下的长椅上,几人晒着太阳,看似在刷手机短视频(屏幕上快速划过加密信息流),实则眼观六路;

* 在厂区边缘新开辟的“绿化带”和“休闲步道”上,三三两两沉默地散步,步伐稳健,目光锐利地扫过围墙外的田野和林地。

他们的存在,如同无数颗深埋地下的种子,看似各自生长,实则根系相连,无形中织就了一张覆盖林家、工厂乃至溪源村外围的、严密而高效的警戒与防护网络。任何异常的风吹草动,都逃不过这些“悠闲员工”的感知。为首的“生产主管”(李强),一个面容刚毅、眼神沉稳的中年男人,偶尔会出现在林宇家工地外围,或村口小卖部,与林宇进行短暂、如同老友寒暄般的交流,眼神交汇间,信息己无声传递。

村口的旧仓库焕然一新。白墙灰瓦,挂着“溪源便民小卖部 & 快递驿站”的木制招牌,透着朴素的乡土气息。一个约莫西十岁、笑容温和、手脚麻利、说话带着点南方口音的“陈大姐”(系统后勤兵)成了这里的主人。

小卖部里商品琳琅满目:油盐酱醋、米面粮油、烟酒副食、零食饮料、日用百货,一应俱全,价格公道。最里面隔出一个小房间,刷得雪白,靠墙立着几个带玻璃门的药柜,里面整齐摆放着常用的感冒药、肠胃药、止痛膏药、消毒纱布、碘伏、体温计等非处方药和急救用品,旁边贴着清晰的用药说明。这里成了村民应急取药的小小“健康角”,免费提供。

更重要的是,这里成了村里的信息枢纽。快递公司的面包车每天定时将包裹送来,“陈大姐”热情地帮忙代收、登记、通知。村民们来取快递、买东西、闲聊家常。“员工”们也偶尔过来买包烟、取个网购的包裹(主要是生活用品或书籍),与“陈大姐”和村民们发生着自然而日常的接触。“陈大姐”记性好,人热情,谁家老人需要什么药,谁家孩子在外地寄了东西,她都记得清楚,很快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之一。这个小卖部,如同一个精妙的信息节点和观察哨,自然地融入了乡村生活。

林宇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