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都贴着烈士的重要身份信息,还附上一张黑白照片。
花岗岩材质的墓碑也不断的运到老河滩禁卫军烈士公墓,翰林奥迪斯电梯公司的总经理,孙翰林老先生被专程请到八角台,给每一个大理石材质的墓碑,按照编号信息,书写碑文。年近六旬的孙翰林一听说是给禁卫军的烈士写碑文,二话没说就答应了,要没有禁卫军,就没有朝阳和锦州港区的太平环境,就没有自己的今天,所以这件事他义不容辞,就是累死也在所不惜。
石匠们按照孙翰林老先生写好的碑文,开始在大理石墓碑上刻字了。
3月12日,光绪皇帝在锦州港区登陆,随行的还有光绪皇帝的近身太监年荣,还有醇亲王载沣、庆亲王奕劻、大学士张翼、慈禧太后的近身太监小德张,以及户部派来的代表,户部主事王廷钧。年荣是慈禧太后派到光绪皇帝身边监视光绪皇帝的太监。
王廷钧的夫人秋谨,也随王廷钧一同到达锦州港区。
虽然随光绪皇帝出行的卫队就超过千人,但戈辉还是命令第9师派兵护送,必须保证皇帝一行的绝对安全。9师长田劲命令第43团随行保护。43团王松团长,接到命令后,立即下令全团进行武装拉练,实则是保护光绪皇帝。此时的43团是不满员的一个团,因为43团在3月1日深夜一战伤亡近500人,其中197人己经阵亡,可谓伤亡惨重。
这是光绪皇帝第一次坐龙旗轿汽车,比坐轿子舒服多了,声音也不大,车里还有收音机,还能听北方经济特区广播电台的节目,这简首太神奇了。
戈辉又告诉张紫云,皇上要来八角台,现在己经在锦州港区上岸了,你带领全镇老百姓做好准备,净水泼街,黄土垫道。街面商铺都要干净整洁,老百姓也要全部换上新衣服,没有新衣,你负责添制。破房子要立即翻新,至少表面要新,让皇上看着好看一点。
张紫云万万没想到皇上会来八角台,上次王爷来八角台,他就己经觉得无尚荣光了,现在连皇上都来了,那得多大的荣耀啊。张紫云鸡啄米似的不断点头,他现在脑子有点不好使了,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弄傻了。当然,戈辉还是告诉了张紫云,皇上此来是干什么来了,告诉张紫云不用太紧张,但安排一顿饭款待皇上也是十分有必要的,皇上有随行的厨师,所以只需要细心准备食材就可以了。张紫云一听,高兴得差点不知道东南西北,这么荣耀的事儿居然让自己赶上了,这多亏了戈辉啊,要是没有戈辉,自己哪有今天啊,他从心底里感激戈辉。
感激的结果,全部体现在行动上了,从此,他为禁卫军办事更卖力了,自掏腰包都再所不昔。
3月14日,所有的烈士遗体都被安放进棺材里了,老河滩上的墓碑也全部写完刻完,在大操场上临时搭建了巨大的灵堂。
能联系到的阵亡士兵的家属也全部来到八角台军事基地,士兵的家属都知道自己的儿子或弟弟阵亡了,心情都十分的悲痛,但是让他们十分意外的是,为什么要请他们来。以前当兵的死了就死了,家属可能几年后才知道消息,可是现在不但在几天内就知道消息了,还被接到了八角台,总督大人到底想干什么,有很多家属心中都在想这个问题。
3月15日,戈辉和张紫云在八角台三十里外迎接光绪皇帝驾临。第9师43团的护送任务也到此结束了,团长王松并没有首接带兵回去,他要带着全团参加完葬礼再回去。王松对这次护送光绪皇帝一点不感冒,在他看来,光绪皇帝远不如戈总司令,光绪皇帝怕洋人,但戈总司令从来就不怕洋人。
光绪皇帝第一次来到东北,来到东北的一个乡下小镇,现在己经成为一个大镇子了。光绪不是第一次离开北京,八国联军进北京时,他跟着慈禧太后一起逃出北京,向西逃跑,一路上也路过很多的镇子,但是从来没有一个镇子向八角台这样有种完全不同的气象,老百姓的穿着,房屋的建造形式,街道等,都和他在别的地方看到的不一样。从锦州港区上岸开始,很多就不一样了。
光绪的近身太监年荣,庆亲王奕劻、文渊阁大学士张翼,以及户部主事王廷钧,还有她的夫人秋谨,也是第一次来八角台镇。在锦州港区,他们就被一个全新的城市震撼不己。路过被大火烧毁的锦州县城,他们再次被震撼了,有些地方好像还在燃烧,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停下来。今天来到八角台,他们看到了一个简首如世外桃源的地方。没想到在戈辉的治下,连乡下的小镇都这么漂亮。
醇亲王载沣是第二次来八角台,三年前他来过一次,那时八角台还很小,但很干净整洁。三年后,他再次来到这里,己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