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看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一起看文学 > 所有人都知道我要谋逆 > 第 64 章 谢昭缓缓吐出一句...

第 64 章 谢昭缓缓吐出一句...

他。

差不多得了,哥哥你还想被陛下再罚一次吗?

宣侯自此成为开国功臣中的边缘人物不提。

皇帝承认了包秋山固守边疆之功,力排众议封其为西平侯,连老兄弟宣侯表示不满都被申斥之事一经传出,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。

自古明君良将的故事大家都爱听,尤其这个明君就是自己头上的天子,大家都能有好日子过了,怎么会不开心。

于是天下皆传崇德皇帝就是真龙天子,可遇不可求的明主,大燕正应该是中原的正统,什么梁朝?国贼罢了!

可以说,西平侯虽然没有在打江山上出力,但在稳定江山这件事上起到了重大作用。

西平侯的英雄事迹传遍了整个大燕,可谓是妇孺皆知,十二作为皇子,自然了解得更清楚。

西平侯和平凉府已经是密不可分的状态,只要提起平凉府,就绕不开西平侯。

而平凉府的人,自然要比其他州府更敬佩西平侯,将其一言一行奉为圭臬。

若是哪个平凉府的人敢对西平侯不敬?那简直是白眼狼中的白眼狼,走出去都要被人戳脊梁骨的。

所以一听‘十二皇子’提到西平侯,赵炳生神色立刻变得严肃。

【“殿下所言甚是,学生能有今日,全赖老侯爷当年守城之功。”】

当年只有包秋山一方死守平凉府,独木难支,他为了能守住城,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,身上多得是暗伤暗病,等到天下太平时,人也不行了,没几年就撒手人寰,年仅四十八岁。

他去后,西平侯府由其长子包圣源继任,因其对阵鞑靼战功卓著,肖似乃父,皇帝特许不降等袭爵。

所以,如今世人对包秋山的称谓,已经是老侯爷了。

比起活人,显然故去的英雄更加不容侵犯,因此赵炳生才这么毕恭毕敬,也就比面对皇帝时差那么一点。

【“既然你还记得西平侯,怎么不见你学学他对朝廷的忠心呢?”】

这话转了一圈又绕回来了。

只是多了西平侯做对比,会显得赵炳生的不忠更加可耻而已。

若事后真相暴露,有人传唱西平侯死守平凉的地方,就会有人骂一句:那个姓赵的贼儒真是拖累了老侯爷的名声!

十二皇子能想到这个后果,赵炳生心里自然也清楚,但他却还能稳得住,神色几乎没有变化。

他甚至还淡定地朝十二行了个礼才道。

【“面对异族入侵,能一人守一城,护卫一城百姓的,古往今来也就只有西平侯一人而已。若论忠心赤胆,学生自然是拍马不及。”】

西平侯的忠心毋庸置疑。

【“可耳濡目染之下,即使做不到如西平侯一般,也能学到一两分,若单论对朝廷的忠心,平凉府上下自认不必任何人少,故而殿下所言,恕学生不敢苟同!”】

十二皇子用西平侯影射赵炳生不够忠心,赵炳生就说自己身为平凉府的人,日日受老西平侯事迹的熏陶,怎么会和他老人家背道而驰呢?那还是人吗!

他说得理直气壮坦坦荡荡,倒显得质问他的十二皇子是个小人。

不给十二开口的机会,赵炳生继续道。

【“若殿下指的是我与诸君静坐一事,那学生更困惑了。”】

【“说句大不敬的话,学生与诸君皆为今科举子,前途远大,若单为自身着想,我们大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准备会试。”】

对于朝堂上的高官勋贵和皇帝而言,这些举子不过是一介白身,可从客观的角度一句前途远大绝对不为过。

平日读书的他们,真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那些个烦心事根本不会出现在他们面前。

【“可如今,我们做不到!”】

【“只要长了耳朵的人都能听见,外面的百姓在哭号,他们一路从荆州到了京城,仍是求告无门!百姓声声泣血,我们如何能稳坐在高墙内?】

【“我坐不下去!也读不下这圣贤书!”】

赵炳生慷慨激昂,说到最后,眼睛里都闪着光。

他不再看十二皇子,反而转过身来面对众位举子,以手拊膺摇头道。

【“扪心自问,若我们真能坐得心安理得,那就算中了进士当了官又能怎么样!今日能对数万百姓的冤情置若罔闻,焉知日后当了父母官,会不会对治下百姓的苦难也视而不见呢?!】

他这一番慷慨陈词,正中举子们的下怀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