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看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一起看文学 > 所有人都知道我要谋逆 > 第 64 章 谢昭缓缓吐出一句...

第 64 章 谢昭缓缓吐出一句...

这话转了一圈又绕回来了。

只是多了西平侯做对比,会显得赵炳生的不忠更加可耻而已。

若事后真相暴露,有人传唱西平侯死守平凉的地方,就会有人骂一句:那个姓赵的贼儒真是拖累了老侯爷的名声!

十二皇子能想到这个后果,赵炳生心里自然也清楚,但他却还能稳得住,神色几乎没有变化。

他甚至还淡定地朝十二行了个礼才道。

【“面对异族入侵,能一人守一城,护卫一城百姓的,古往今来也就只有西平侯一人而已。若论忠心赤胆,学生自然是拍马不及。”】

西平侯的忠心毋庸置疑。

【“可耳濡目染之下,即使做不到如西平侯一般,也能学到一两分,若单论对朝廷的忠心,平凉府上下自认不必任何人少,故而殿下所言,恕学生不敢苟同!”】

十二皇子用西平侯影射赵炳生不够忠心,赵炳生就说自己身为平凉府的人,日日受老西平侯事迹的熏陶,怎么会和他老人家背道而驰呢?那还是人吗!

他说得理直气壮坦坦荡荡,倒显得质问他的十二皇子是个小人。

不给十二开口的机会,赵炳生继续道。

【“若殿下指的是我与诸君静坐一事,那学生更困惑了。”】

【“说句大不敬的话,学生与诸君皆为今科举子,前途远大,若单为自身着想,我们大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准备会试。”】

对于朝堂上的高官勋贵和皇帝而言,这些举子不过是一介白身,可从客观的角度一句前途远大绝对不为过。

平日读书的他们,真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那些个烦心事根本不会出现在他们面前。

【“可如今,我们做不到!”】

【“只要长了耳朵的人都能听见,外面的百姓在哭号,他们一路从荆州到了京城,仍是求告无门!百姓声声泣血,我们如何能稳坐在高墙内?】

【“我坐不下去!也读不下这圣贤书!”】

赵炳生慷慨激昂,说到最后,眼睛里都闪着光。

他不再看十二皇子,反而转过身来面对众位举子,以手拊膺摇头道。

【“扪心自问,若我们真能坐得心安理得,那就算中了进士当了官又能怎么样!今日能对数万百姓的冤情置若罔闻,焉知日后当了父母官,会不会对治下百姓的苦难也视而不见呢?!】

他这一番慷慨陈词,正中举子们的下怀。

没错啊!

他们放着大好的时光不去做学问,跑到这儿来跟皇帝对着干,还不是为了替百姓伸冤。

若是他们这种表现都算不上忠心,那真是不知道什么才叫忠心!

不管赵炳生是从什么立场出发,他这番话说得实在漂亮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真是什么忠正不阿的人呢。

他在反驳十二皇子所谓‘不够忠心’的定论之余,还抛回去一个问题。

我们这些举子,读书科举的意义是什么?

是学成文武艺,卖与帝王家?是代天子安境牧民?

如果是!那么想让境内安定,百姓安居乐业,靠一味的暴政压制根本行不通,所谓治不以暴而以道,胜不以勇而以仁。

他们须得做到眼中有百姓,心中有仁义才行。

既如此,见到百姓受苦,他们又怎么能畏缩不前?

若他们眼中只有自个儿的前途官位,选择明哲保身,那等以后为任一方时,是不是也可以装作一派太平,不治不理,任由百姓们痛苦挣扎呢?

赵炳生对十二皇子抛出的问题简单粗暴。

殿下您觉得,我们是该做一个昏官还是好官?

若是想让我们日后只做个昏官糊涂官,那我们大可以现在就抬腿走人。

可您要是想让我们当个好官,当个明白的官,就不应该拦着我们!

……

好!

举子们望着赵炳生松柏般挺直的背影,眼中充满了敬佩。

若非此刻是在宫门前,他们定然拍手大声叫好。

原本病怏怏的人也坐直了。

赵炳生这一番质问,竟是将方才涣散的人心重新凝聚在了一起。

“是个人才啊。”

升平楼,谢昭缓缓吐出一句感叹。

“他这么一说,风暴中心就从身上他转移到了十二身上,好一招祸水东引。”

谢昭说出了在场所有人的看法。

可能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