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看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一起看文学 > 所有人都知道我要谋逆 > 第 63 章 摇唇鼓舌乃小人行...

第 63 章 摇唇鼓舌乃小人行...

,至少从表面上看,还真是做足了不畏强权直言进谏的功夫。

君子如竹,即便弯着腰,也掩盖不了君子的风骨。

其他举子望着赵炳生的背影,心中更添几分敬佩。

看来,这才是今天的正餐。

十二淡定之余,不由正了正神色问。

【“你是何人?”】

【“学生赵炳生,陕西行省平凉府人士。”】

十二诧异了一秒道。

【“平凉府的人?这倒是少见。”】

平凉府在陕西行省的最北端,再往北,就是中原和鞑靼的缓冲地带了。

鞑靼三五不时地来中原打草谷,平凉府总是首当其冲,致使百姓活得提心吊胆,也没什么余财。

连活着都难,更别提送子孙去读书了。

也就是大燕建立后这二十多年,打得鞑靼不敢南下,平凉府才多了些读书声。

然而区区二十年的和平,又哪里比得过其他州府近千年的书香传承。

所以即使科举已经恢复了二十年,来自平凉府的考生还是寥寥无几,这也无怪十二会惊讶。

远处,‘十皇子’正支着耳朵认真听两人谈话,听到赵炳生说自己来自平凉府,恍然大悟。

【“哦——!我说呢,这事儿这么危险,怎么还有人愿意干?原来是平凉府的!”】

有道是生在平凉府,难为鸂鶒补。

这话的分量,看赵炳生的年纪就能窥探一二。

不然他何至于蹉跎到四十多岁。

明知登科无望的情况下,有一个天降的捷径就摆在面前,他哪儿舍得拒绝。

……

出身平凉府

?[(.)]???*?*??()?(),

是赵炳生身上最大的污点。

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。

就像‘十二皇子’所说()?(),

那进士金榜上()?(),

确实少见有平凉府的人。

所以在整个读书人群体中()?(),

平凉府永远是被鄙视的那个。

以往每一次赵炳生想要结交什么人,只要说出自己出身平凉府,就必定会招致轻蔑和鄙夷,仿佛他是什么未开化的野人。

次数一多,赵炳生觉得,每个问他出身的人都是想借机羞辱他一番。

他开始厌恶自己的出身,厌恶平凉府,更憎恶那些个问他的人。

比如此刻,‘十二皇子’当着众多举子和御林军的面问他,赵炳生下意识袖中的手一紧,脸色也沉了一秒。

好在他还记得自己的任务,也记得面前的是位皇子,瞬间就调整好了表情,神色平静地回“学生是陕西行省平凉府人士”。

果不其然,‘十二皇子’很是诧异。

虽然他一向不参与朝堂之事,但因为方大儒的关系,十二对各省文教情况还是略知一二。

其中,平凉府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,导致府中文教如废墟般亟待重建,十二记得更清楚。

他还曾同外祖惋惜过。

当时,方大儒摇了摇头道:“那都是过去的事了,如今我朝兵强马壮,鞑靼万不敢南下侵扰,平凉府百姓已是安居乐业,过不了多久,就会和中原一样了。”

方大儒历经两朝,至今还记得梁朝只会窝里横的颓败样子。

对内,几个皇子王爷们斗得腥风血雨,对外敌却是唯唯诺诺,恨不得直接将平凉府送给鞑靼人,免得打扰他们争皇位。

被朝廷默认放弃的平凉府,全靠当地守军和义士撑着。

可守军们一没有粮饷,二没有支援,只撑了三年多就溃散。

彼时梁朝已经灭亡,连反王都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,最后还是逃走的义士守军们回到平凉府,重新拉起了一支散兵游勇的队伍,靠着从世家大族那里讨来的粮食武器,与鞑靼人周旋,才没有让他们深入中原。

世家当然没有那么好心,有道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,国土沦丧与否,和他们有什么关系?

可谁让世家们的祖地就在北方,如果鞑靼人长驱直入,首先遭难的就是他们。

届时那良田万顷,万贯家财,就都成了鞑靼的囊中之物,甚至自己也会成为刀下亡魂。

为了防止这种惨剧发生,世家捏着鼻子,一家给了平凉府几百石粮食。

就这,还是在平凉府守军的威逼之下拿出来的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